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语言

交易策略模型:龙头回调

| 发表于 2023-8-24 10:27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复制链接
“N”字型结构是走势的基本结构。为缠徒所津津乐道的三个买卖点亦不过是“N”字型结构的衍化。所有的交易买点皆可归纳为“N”字型结构中的趋势起始位、趋势回调位和趋势突破位。
前文,交易策略(一)至交易策略(四)本质上都是趋势转折(趋势起始)位,本章节谈的是趋势回调位,我们以龙头回调作为今天讲解的重点。
龙头回调,本质上做的不是龙头的第一波,而是龙头的第二波。
如果龙头所属题材级别更大,那么回调二波的胜率与赔率更高。
回归今天的主题,从技术的层面来说,龙头回调到哪里我们介入呢?
一是从外因分析,即价格回调遇到外部强支撑启稳止跌;
二是从内因分析,即价格内在跌的势能不断衰竭,跌不动了。
我们分开阐述。
一、价格回调遇到外部强支撑启稳止跌。
外部强支撑,我们如何去定义它?核心即是一条:即支撑位是多头筹码集中位。越是显而易见的支撑位,越是能凝聚共识在此处聚集更多多头筹码。空头一般轻易是吃不掉这些多头筹码的,因而空头遇阻,触发龙头反抽。外在表现形式,可以是趋势线回踩、反向压力线突破回踩、水平线支撑、跳空缺口回踩不补等,本质都是回踩强支撑。上述这些例子太多了,而且市面上谈论的也多,限于篇幅原因,不展开来说了。注意三个要点:一是第一波必须强劲,这是第二波走势强劲的内在基因;二是回调的速率相比上涨速率为缓,越平缓越好;三是价格回调触发强支撑收关键K。在关键位置收关键K即可介入,止损价设置在关键K最低位。这个位置就是有胜率有赔率的位置了。即使二波启动失败,止损也不过2到4个点而已。

二、价格回调内在跌势衰竭节点介入。
前文介绍的是价格在回调触发强支撑收关键K位置介入,接下来介绍的是价格回调内在跌势衰竭节点也同样可以介入。前者是外因导致的回调结束;后者是内因导致的回调结束。
那么回调内在势能跌不动了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?
我们如何去定义回调浪的内在势弱呢?
核心看价格运行的时间与速率。
势能=速率与时间的反比。
价格运行速率越快,所用时间周期越短,势能越强;
价格运行速率越慢,所用时间周期越长,势能越弱。
定义回调浪的弱势,即是这一笔回调浪运行速率越缓越好,运行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为佳。
具体表现形式,一般有两种:
回调内在衰竭第一种表现形式:与同级别多头比较,等距离运行空间下,回调浪运行斜率更平缓,运行周期更长。
随机举例如下:
1、从N字型结构看,AB—BE—EF,构成N字型结构。AB与EF都是推进浪,BE是回调浪。
2、BE回调浪,又是由BC—CD—DE构成。第一次回调BC段,没有我们适合介入的机会点;第二次回调DE段,空间层面与CD段等距,但很显然运行速率更缓,运行周期更长,那么可以直接定性为:DE这一笔空头势能是比CD这一笔多头势能弱的!整体而言,BE回调浪亦是比AB推进浪运行斜率更缓,运行周期更长。
3、E点位置本身即势关键位置,两次收关键K,可以介入。
下图示例亦是如此,在等距离运行空间内,回调浪BC段比AB段运行斜率更缓,运行周期更长,两次收关键K,可介入。具体不再赘述。

回调内在衰竭第二种表现形式:与同级别空头比较,第二波回调比第一波回调斜率更平缓。

1、AD段回调浪由AB—BC—CD构成。
2、与同级别多头比较,在相同空间区域内,CD段比之BC段运行斜率更缓,运行周期更长。
3、与同级别空头比较,第二波回调CD段比第一波回调AB段,运行斜率更缓,表明下跌速率是不断递减的。
4、D点位置收关键K,可以介入。
随机举2个例子,道理相通,具体不再赘述。
龙头回调策略,无论是回调时外在遇强阻力,还是内在势能自然衰竭,介入时,依然要把握关键位置关键K的原则,如果玩的是股票,强烈建议尾盘介入,保证交易的灵活性。如此,即使做错,次日止损,也只是损3、4个点而已。当然,结合大盘与题材,胜率与赔率更高。至于如何止盈,此前在写线性交易策略时,有提到构建进攻趋势线做为止盈依据,具体见下文。实际上,不同场景下,止盈策略是有差异性的,有机会再阐述。
如果有帮助,就支持一下我呗
最近访问 头像模式
举报

评论 使用道具

精彩评论2

westwuwei
DDD
| 发表于 2023-8-24 12:25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二次突破也是突破,突破是“锦上添花”时使用的,而非“建仓的根本”,所以要注意,“要多考虑一些过滤条件”。不要仅仅见到形状就追。
举报

点赞 评论 使用道具

ken138888
B
| 发表于 2023-8-24 13:24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写成ea试试效果
举报

点赞 评论 使用道具

发新帖
EA交易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简体中文
繁體中文
English(英语)
日本語(日语)
Deutsch(德语)
Русский язык(俄语)
بالعربية(阿拉伯语)
Türkçe(土耳其语)
Português(葡萄牙语)
ภาษาไทย(泰国语)
한어(朝鲜语/韩语)
Français(法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