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做外汇交易十五年,见过太多人对着屏幕上闪烁的指标陷入迷思。有人把 MACD 金叉当成圣旨,有人盯着 RSI 超买超卖信号频繁下单,结果往往是在震荡行情里被反复收割。今天想聊聊那些真正能落地的指标用法,以及支撑它们的交易逻辑 —— 毕竟,指标只是仪表盘,能读懂仪表盘背后市场脉搏的人,才能走得远。 趋势指标:别被短期波动带偏新手最爱问:“现在是涨还是跌?” 其实趋势就像江水,短期的漩涡再凶猛,也挡不住大方向的流动。移动平均线(MA) 是我看趋势的老伙计,简单却最实用。用 50 日和 200 日两条均线组合时,金价在 2020 年突破 2000 美元前,50 日均线足足领先 200 日均线拐头三个月。这时候别着急追,等回调到 50 日均线附近企稳,就是趋势延续的信号 —— 这背后是 “趋势一旦形成,不会轻易逆转” 的逻辑,大资金调仓需要时间,均线的滞后性反而成了过滤噪音的优势。 布林带(BOLL)更像市场的 “压力边界”。当价格贴着上轨狂奔时,就像橡皮筋被拉到极致,大概率会有回调;下轨同理。但 2022 年美联储加息那波行情,欧元对美元连续 12 天贴着布林带下轨走,不少人按 “超卖反弹” 做空,结果被单边行情碾压。这时候就得明白,极端行情里指标会失效,这时候要看基本面的 “发动机” 是否还在运转 —— 加息周期没结束,趋势就不会停。 震荡指标:在乱局中找节奏震荡行情里,RSI(相对强弱指数)是我的 “节拍器”。但用了十年才悟透,30 以下未必是底,70 以上未必是顶。2019 年英镑脱欧谈判期间,英镑对美元的 RSI 在 75 以上维持了整整两周,只因市场预期从悲观突然转向乐观。这时候要结合 K 线形态看,比如连续出现长上影线,说明多头力竭,RSI超买才有意义。 MACD 的背离 常被神话,但真正有用的是 “二次背离”。2021 年澳元对日元筑底时,价格创出新低,MACD 柱状体却一次比一次高,第一次背离后反弹乏力,第二次背离时成交量放大,这才是资金进场的信号。背后逻辑很简单:一次背离可能是假象,两次背离说明多空力量确实在逆转。 资金管理:比指标更重要的 “隐形指标”见过太多人把指标玩得炉火纯青,却死在仓位管理上。2015 年瑞郎黑天鹅事件,我认识的一个高手,用完美的均线组合做空瑞郎,却因为重仓扛单,瞬间爆仓。这让我明白,最大的风险不是行情判断错,而是错的时候扛不住。 我的做法是:单品种仓位不超过 5%,每次止损设置在近期高低点外侧,确保单笔亏损不超过总资金的 2%。看似保守,却让我在 2020 年疫情引发的汇市巨震中活了下来。记住,外汇交易不是比谁短期赚得多,而是比谁活得久。 交易逻辑的底层:市场永远是对的所有指标都是滞后的,因为它们基于过去的价格数据。2023 年美联储加息预期反转时,美元指数的下跌速度远超任何指标的反应。这时候与其纠结指标是否发出信号,不如想想:央行政策变了吗?资金流向变了吗?市场情绪变了吗? 十五年的心得浓缩成一句话:指标告诉你 “发生了什么”,逻辑告诉你 “为什么会发生”,而交易决策要基于 “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”。就像老渔民看云识天气,不是靠仪器,而是靠对自然规律的理解。外汇市场也是如此,尊重它,理解它,最终才能与它共舞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