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删掉80%的指标后,我的胜率翻倍了——你的屏幕是否也塞满了‘垃圾信息’?"
最近做了一组残酷实验:把用了三年的交易界面从14个指标砍到3个(裸K+均线+ATR),意外发现决策质量飙升。原来那些震荡指标、成交量预测工具,不过是自我安慰的“心理创可贴”。
尤其在美指剧烈波动时,指标冲突制造的虚假信号让我频繁反向操作。真正让我盈利的,反而是遵守三条野蛮纪律:
1. 亚洲时段禁止开仓(流动性陷阱重灾区)
2. 单日交易≤3笔(强制冷却情绪周期)
3. 盈利达2%立即关闭电脑(防止胜利综合症)
想问实战派们:
- 你最后删除的“必用指标”是什么?
- 哪些看似重要的数据源其实干扰决策?
- 有没有看似疯狂却有效的自我限制规则?
用300美元换来的教训:有时候做减法,比研究复杂策略更接近交易本质。
---
**精简策略:**
- 用极端案例制造反差记忆点
- 提炼可复制的具体行动清单
- 提问直指工具取舍的普遍困境
- 结尾设置“认知钩子”引发好奇
|
|
|
|
|
D